指甲油清爽 发表于 2022-3-3 10:00:52

彭水丨巴蜀最早食盐产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苗乡”

巴蜀最早食盐产区之一的彭水县,其城区群山环护,乌、郁两江交汇,扼川东南门户,既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被称为“世界的苗乡”。

彭水拥有“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绚丽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极具开发价值。
巴蜀最早食盐产区之一的彭水县城

20世纪80年代彭水城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处重庆市东南部,东北接湖北省,南、西南连贵州省。为巴渝最早的食盐产区之一。


彭水县境,商至春秋属巴国。战国属楚黔中郡。

从里耶秦简记载来看,秦时县境所置的涪陵县,至少在秦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21)已经存在,县治今彭水郁山镇,为市境最早所置八县之一。

建安七年(202)刘璋以原巴郡都尉驻地涪陵县为中心,置巴东属国,同时分涪陵县置汉葭县、丹兴县,并以汉灵帝时(168—189)置的永宁县来属。

巴东属国辖4县:汉葭、涪陵、丹兴、永宁。

刘备入主巴蜀后,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

东晋、成汉间,因战乱,涪陵郡辖区紧缩,郡迁治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镇一带),今彭水、黔江、武隆西部、酉阳一带逐渐被蛮帅大姓控制。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郡“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置奉州;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隋开皇十三年(593),置彭水县,因郁江古称彭水而得名,州、县同治于今郁山镇。

唐贞观四年(630),县治迁至今汉葭镇一带,开元年间起为黔中道驻地。

南宋绍定元年(1228)升黔州为绍庆府。

元至顺元年(1330)改绍庆路。

明洪武四年(1371)废绍庆路,仍置彭水县。

1983年,撤彭水县,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县城汉葭街道,曾为汉末汉葭县治,涪陵郡治,唐贞观四年(630)以来,先后为黔州、黔中道、绍庆府治所。

南宋时绍庆府治曾迁乌江西岸摩围山西麓。

明代以前,县署无城垣。

明洪武四年(1371),废绍庆路,拟建县城于乌江西岸,后改定东岸,亦未筑城垣。

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县张劾始建城于今址,城周长1.2千米,高近4米,有城门5道:

东门名朝阳,南门名迎薰
西门名映辉,北门名北极
东北名小北门。次年竣工

明末清初,县境战乱频繁,县城迭遭兵燹,城垣被毁,以致官无常守。

清康熙、咸丰年间,均对城垣进行修葺。

民国初,兵匪交扰,城垣又受到严重破坏。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修筑公路,除小北门及城垣一段外,其余均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北门及所余城垣全部拆尽。



清光绪元年(1875),县城内外有主街1条、小街3条、小巷3条,城内为正街、长寿街、衙门巷。

民国二十一年,县城置镇,同时重新划分街道为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沿用各路旧名。

1951年废路复街,多按群众习称命名。

1973年起,对县城主街进行改造,拓宽取直,降低坡度,设水泥路面。

至1985年,县城共有街道27条,总长14.3千米。







(来源:重庆规划自然资源、重庆市勘测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水丨巴蜀最早食盐产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