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彭水同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4359|回复: 0

    彭水地名故事:下塘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1 1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盐者国之重器。
           彭水有4000年的文明史,与盐息息相关。公元前的2000年里,巴人是开发武陵山区及乌江流域的最重要的民族。郁山伏牛山盐泉,是巴人的三大天然盐泉之一,在巴人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渝中区小十什字一带建立巴国国都的巴人,就是一只崇拜白虎的巴人,从郁江到涪陵,再到重庆的。
           乌江,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的血脉。盐的运输是乌江的灵魂,是乌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历史上盐的运输,对乌江沿岸码头、集市的形成,以及商贸物流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盐是回望彭水几千年文明史的窗口。盐巴故事,是彭水精彩的故事。几年前,“彭水盐巴故事馆”设立,为我们了解彭水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彭水盐巴故事馆”会是设在哪里呢?
    图片1.png
    彭水盐巴故事馆
           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就是供给盐巴。下塘口原下塘乡政府所在地,较为完整的保留了1947年修建的“彭水县高谷区供销社下塘乡分社”的房子。转弯抹角的造型、斑驳的蓝色木门窗、粗大的铁锁,迅速带你穿越到1980年代。
    图片2.png
    修建于1974年的下塘乡供销社
           室内有两个池子,一大一小。大的存放盐巴、小的也存放盐巴。大的存完整包装的盐巴,整包盐巴可以防潮。小池子存放散装零售的盐巴 ,这样利于盐巴吸收水分,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升益”。一般是用旧书报纸张折成袋子,作为湿漉漉的盐巴包装物。这是一段独特难忘的记忆。因此,彭水盐巴故事馆就设在“彭水县高谷区供销社下塘乡分社”的历史建筑中了。馆内张贴了一些盐业档案。据现在的房屋主人介绍,来参观“彭水盐巴故事馆”的人逐渐增多,还有外地人慕名来参观。也有游客建议将此建筑物打造成为“供销社历史博物馆”
    图片3.png
    大盐巴池
    图片4.png
    小盐巴池
    下塘口
           喀斯特地貌以及乌郁两江切割彭水全境形成的激流险滩,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名。如与山有关的“盖”、“坪”“坝”等自然地理类型,以及相关的具有彭水辨识度的地名用字:“氼”“夻(奓)”“趖”等。与水相关的地名用字“沱”、“滩”、“滟”、“塘”等。从高谷到彭水的险滩就有:帽梁子、木棕坪、苦竹背、巨梁子、铁碛坝、龙拱沱、上下鹿巨、新下殿、老下殿、长滩子、门栓子、壶瓶口、下塘口、上塘口、方石、猪牙齿、马甲堆、老虎口。下塘口“河中砾石滩障碍水流”,属于略险的滩。
    图片5.png
    下塘口古榕树
           乌江分段有“九滩十八子”“九滟十三峡”之说。“塘”是乌江中罕见的描绘江水特征的用字。推断是乌江峡谷大、水流急、落差大,故而形成的塘少。推断“塘”是指乌江罕见的在开阔地带形成的江面向两岸拓展的而形成的圆型的大水面,相当于乌江中的一个吞吐水面巨大的湖。塘的上下两端易于渡河。上面的成为“上塘口”、下面的就成为了“下塘口”
    图片6.png
    无限风光在猪圈。
    盐油天街
           武陵山区的街道有天街、河街及雨街的分类方法。天街是基本与河道垂直相交不断步步高升的街道,天街是盐巴桐油集散地。河街是与江面基本平行的街市,形成的原因是大宗货物从陆上翻越险滩形成的。雨街是集市有遮风避雨的木结构建筑的集市。
    图片7.png
    乌江漫生活
           下塘口老场就是一条天街。主要功能是盐巴向其所辐射的巨大区域销售和该区域山货的走出乌江、走到更大的市场。
    图片8.png
    经历风雨的石板
           老街的石板大部分尽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的洗礼,一些破碎、光滑,甚至有打杵的迹印。大部分是“背盐老二”留下的。背盐巴特别辛苦,留下了“背盐老二一把米,天不见亮就喉起”。成群结队的背盐人体力有差异,留下小“上七下八平十一,鸭儿子走十二步”的谚语。这也许是打杵的痕迹留下的原因。
    洋学堂
           乌江为维系全面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期间是乌江木船运输的黄金时期。抗战期间,下塘口商贸迅速发达,人口集聚。1933年,在下塘口观音寺设立了采芹乡第五保国民小学。当时被称为”洋学堂”。学校教师孙汝翌。发展为今天下塘口小学。该校传奇般的保留1959年编写的校志。
    图片9.png
    下塘口完全小学校志
           “据说洋学堂就是学东洋办学。这是在1900年2月,本县派一位秀才高仕栋(号子云)到日本学习,是年12月回县。回县到处宣扬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工商业、法治样样都有一番新气象,国家也富强起来了。学校的设施是多么充实,课程是多么新鲜,教授方法多么令人动听,当时的青年学生也就起了变化。但在当时,下塘口人们把当时的学校叫做洋学堂。”
    图片10.png
    1933年—1954年的下塘口小学


    肥水不流外人田
           诞生于抗战岁月,坐落于乌江岸边风景佳丽之地,搏命般的行走江上的人们,以及艰辛的“背二哥”,乌江岸边古榕树,学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息。“耐艰苦,立人文,纳百川,争上游”,这或许就是学校的特色。
           学校发展历经艰辛。校志记录一件今天看来啼笑皆非的故事。1954年学校有教职工5名,工资总额102元、学杂费收入96.5元。在收入中有一项特别的收入,就是组织下学生在学校“屙屎”出售。当年学校出售粪便收入6元,占学杂费总额的百分之六点二一。这也许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吧。
           据说下塘口小学的教学质量好,在全县有名气。校园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教师负责,历史独特,城乡结合部,可能是这些原因,学校办学质量高。


    巧找渡船
           西南战役期间,宋希廉集团重兵布放“乌江防线”,并将木船沉江或拉到对岸。找到木船渡江成为解放军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破晓—重庆解放秘档》讲述了一件巧找渡船的故事。
    图片11.png
           当时二野司令部直属团先遣营战士找船到了下塘口。代理排长李志顺看到战友背着的铜罗锅想到了办法。李志顺分析,乌江下游不远是高谷镇,那里不是进军的主要路线,乘坐罗锅扎成的筏子顺流而下,也许还能找到船。于是,他们将四口罗锅扎成筏子,穿越激流险滩飘到高谷。漂到高谷,李志顺和战友远远看到江边有船。陆续找到30多只船,解决了解放军渡江的难题。
    地名旅游
           4月16日,“渝眼看彭水”摄影沙龙联合汉街道办事处和高谷镇政府联合发起开展了“彭水地名之旅”。线路是从红军渡广场—绿阴轩—天津路红色文化历史故事街区—下塘口老厂—乌江画廊石刻观景台—高谷码头—乌江第一古榕树—原共和乡驻地。
    图片12.png
    共和安家坝古榕树
           跟着地名去旅游,探索有文化有历史温度的旅游,是这次旅游的目的。每一个景点都以地名为切入口,讲述在地文化。游客觉得这样的旅游有意义有收获。旅游结束后还在县民政局举行了地名旅游座谈会。
    图片13.png
    跟着地名去旅游
           下塘口老场1980年代慢生活场景以及和原共和乡政府驻地“富山居图”风景,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片14.png
    原共和乡政府驻地—乌江富春山居图
    图片15.png
    合围黄葛树




    (来源:彭水自治县文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

    023-78455338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网警备案     
    渝公网安备 50024302000109号
    渝B2-20200332 | 渝网文(2020)0824-106号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500038211002 号

    QQ法律声明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彭水同城网 渝ICP备14009810号-1 Discuz! X3.4 Licensed Powered by © 2001-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