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县各类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自采误食野生菌中毒进入高发期,为有效遏制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切实保障我县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作安全警示如下: 一、不随意采食野生菌类 我国已知有毒菌有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菌类有40多种。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误采有毒菌,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所以,在户外踏春郊游时不要采食野生菌,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菌,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轻易食用。 二、民间识别有毒菌类的方法不可信 1.鲜艳的菌有毒,颜色普通的菌没毒? 错!从色彩判断菌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也有毒。 2.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菌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菌无毒? 错!大部分菌类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有一些有毒菌类的确喜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3.菌与银器、生姜、大蒜、生葱等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无毒? 错!因为有毒菌类毒素与银器、生姜、大蒜等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菌有毒? 错!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5.生蛆、生虫的菌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三、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菌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菌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有毒菌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四、科学烹饪食用野生菌 为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可能性,烹饪加工食用野生菌时应炒熟煮透,做到“四个不”:一不凉拌食用野生菌;二不多品种野生菌混合加工;三不食用剩余隔顿的野生菌;四食菌不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五、餐饮经营单位禁止经营野生菌 野生菌作为高风险食品,餐饮经营单位严禁加工、销售野生菌,发现野生菌要及时处理销毁,严禁流入餐桌,严防食用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来源:苗乡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