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7-20 0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重磅! 彭水这项工作获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
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彭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获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
7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对全国14个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进行通报表扬,彭水县名列其中。
为何彭水县能获得国家级通报表扬?记者了解到,彭水县持续落实后续扶持举措,实现每户搬迁家庭至少有1个增收项,每户劳动能力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有1个产业项目等“三个一”目标任务,解决了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其典型做法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从先天条件来看,彭水地处武陵山区,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重庆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的县区之一。由于群众居住在深山石山、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配套艰难等问题,造成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十三五”以来,彭水县举全县之力,易地搬迁建卡贫困群众14207人。但“搬出去”绝不是终点,彭水县还想了许多办法,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其一,关心群众生活。彭水县落实专人分片负责,每季度上门走访搬迁家庭,及时收集和解决需求、困难。做到对每户搬迁户后续产业、后续就业、低保兜底等情况一清二楚,以免群众返贫。目前,已有540户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其二,优化基础设施。彭水全县共有1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实现“六通八有”(通路、电、水、电视、通讯、网络,有产业基地、活动场地、购物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议事厅、垃圾收运点、菜园地)。2021年,彭水县又投入4126万元,建成搬迁群众急需的产业路、排水渠等基础设施项目24个。
同时,彭水县还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280万元,采取“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在安置点附近布局建设两大示范项目,借助阿依河景区和摩围山景区旅游优势,建成农旅融合项目,美了乡村,也富了搬迁群众。
其三,抓住产业龙头。2021年,彭水县投入资金1172万元,7个建设易地搬迁产业项目,明确产权归属集体经济组织,引进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折股量化到搬迁户,搬迁群众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参加劳务”等方式参与分配,每年户均可增收2800元。
其中,彭水县芦塘乡板栗安置点建成的白酒酿造设施设备及全自动灌装生产线项目,白酒年产量120吨,产值达2000万元。该项目产权属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折算成股份后,按比例分配给搬迁群众。对酿酒所需的原材料高粱,项目按照“保底价”收购。已有60余户村民种植优质高粱超300亩,产值达60万元。
其四,帮助群众就业。加强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组织搬迁群众务工就业6392人。
其五,促进群众融入社区。彭水县建立居民公约,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引导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环境。每个安置点设立1名“点长”,及时协调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这套“组合拳”也深受搬迁群众肯定。彭水县三义乡莲花集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王胜权感慨,过去“山是石头山,长在云里面;土是黄泥巴,不能养全家”。而现在,他和老伴在安置点附近的食用菌基地上班,不仅住进了新房子,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靠勤劳肯干过上幸福的生活。
(来源:重庆日报)
|
|